?
一个家族祭祖是血脉亲情 一个民族祭祖是历史传承

日期:2018-04-20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  “我思古人,伊彼大禹,洪水滔天,神州无净土!左准绳,右规矩,声为律,身为度,三过其门而不入,八年于外不辞苦,岂不怀归,念此众庶,嗷嗷待哺,大哉圣哉禹!”
  这首1947年由中国工程师学会征集的《大禹纪念歌》,相隔71年后,在会稽山下重新唱响时,大禹肇启文明的圣德,依然令人感怀和景仰。

  不久前发布的《绍兴禹迹图》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,是我国第一张系统编录大禹在绍兴文化遗产的分布图。“禹迹图”共标注禹迹127处,其中陵、庙、祠类21处,地名类22处,山、湖自然实体类25处,碑刻、摩崖、雕塑类59处等。这些禹迹主要分布于近代绍兴行政区域,其中萧山、余姚各两处。对大禹文化的研究、保护、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  祭禹始于何时?

  为何每年都选在谷雨时节9时50分始?

  “北祭黄帝陵,南祭大禹陵”,季春之月,谷雨良辰,又到公祭大禹陵之时。

  作为大禹治水毕功之地,绍兴祭禹的历史十分悠久。公元前2059年左右,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端,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,夏启首创的祭禹祀典,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。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“上会稽,祭大禹”。公元960年,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,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。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,典礼也最为隆重,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。清代康熙帝、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。1933年,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。

  1995年4月20日,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。

  2006年,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当年参祭人员达3000多名,自发前往观看的群众超过7000人。

  祭祀的仪式也很有讲究。每年选在谷雨时节,象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祭祀典礼从9点50分开始,寓意“九五之尊”,表达对大禹这位立国始祖的尊重。仪式分13项议程,分别为肃立雅静、鸣铳、献贡品、敬香、击鼓、撞钟、奏乐、献酒、敬酒、恭读祭文、行礼、唱颂歌献祭舞、礼成。其中鸣铳9响,寓意大禹平洪水、定九州的不朽功绩;鼓手擂鼓34响,表达全国34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对先贤的缅怀;撞钟13响,传达出13亿中华儿女对先祖的绵绵追思。鼓乐声中,参祭人员向大禹献上陈酿黄酒,全体参祭人员面向大禹陵三鞠躬。主祭人致祭文毕,便是身穿古代服装的少男少女跳起粗犷的祭舞,由衷赞美大禹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和臣服万民的道德操守,生动地再现古代祭禹的神圣、庄严场面。

  2007年3月1日,文化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,同意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文化部、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,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。这就意味着,祭禹不仅仅是绍兴乃至浙江的事,也是中华民族祭祀民族先祖的大事。

  见习记者 徐晶锦/文 记者 樊蕾 通讯员 裘航/摄

  大禹祭典除公祭外族祭、民祭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

  祭禹,世世代代绵延不息。

  据有关史料记载,4000多年前,大禹的第六世孙少康,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祭大禹陵墓,建祠定居成“禹陵村”,故又称“守陵村”。

  这里居住的村民多为姒姓,是大禹的后代,他们世世代代在此守陵,至今已传至147代。“目前全世界姒姓人不足2000人,禹陵村姒姓有200多人,北海街道北海村、东浦街道也有一支系。在绍兴市,姒姓后裔有500多人。”绍兴姒族研究会会长、大禹第143代孙姒茂利告诉记者。

  据介绍,姒姓是大禹的嫡传子孙,此外世界上还有将近300个姓氏为大禹后裔,如禹姓、夏姓、楼姓、余姓、顾姓、鲍姓、过姓、佀(sì)姓等等。绍兴自从1995年恢复公祭大禹陵后,海内外的大禹后代纷纷前来绍兴祭奠大禹。“每年报名参加的人特别多,因为名额限额,总有不少禹裔们难圆其愿。”姒茂利说。

  除了参加政府组织的公祭典礼,姒氏族人还组织族祭,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大禹生日农历六月初六上午9时18分,百余名大禹后裔从禹陵村出发,扛着朱红托架,上置三牲(牛头、羊头、猪头)福礼、三茶六酒、水果、花篮,手举祭禹幡,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前往禹庙大殿祭祀先祖。

  大禹祭典除公祭、族祭外,民祭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近年来,各类民祭大禹活动绵延不绝,各界人士自发组织到大禹陵景区祭祀大禹,既表达了对华夏始祖大禹的深切缅怀,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继承和发扬大禹精神的良好体现。

  在北京从事文化研究的李建章,今年已71岁,已连续3年专程来绍兴祭祀大禹。“一个国家需要通过祭奠共同祖先,来提高民族凝聚力!”老李说,炎帝、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,大禹是我们的立国始祖,祭禹意义重大,对弘扬民族精神,推进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,弘扬中华民族文化,促进国家兴旺、民族兴旺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
  由于公祭大禹陵活动现场人数限制,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电视直播或网络直播观看祭禹盛典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几位同学打算在观看网络直播的同时,进行网上祭禹。对于祭禹,同学们认为能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。“一个家族祭祖是血脉亲情,一个民族祭祖是历史传承,祭祀不应该流于形式,而应该追忆先人优良的品行和作风。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,让更多传统文化回归。”陈语馨同学说。


读懂大禹精神 等于解开了绍兴之所以生机勃勃的密码

  千百年来,大禹治水精神,烛照古今,生生不息。从修身到齐家,从治水到治国,从地平天成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,我们都能从大禹治水精神中得到启迪,汇聚起昂扬向上的正能量。

  大禹精神凝聚改革“向心力”

  大江大河皆有源头,民族精神也是如此。大禹治水精神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和象征。

  大禹精神,是艰苦奋斗的精神,是公而忘私的精神,更是改革创新的精神。面对滔滔洪水,大禹不仅知难而上、敢于斗争,而且勤于思考,善于斗争。其父(鲧)采用“围堵筑障”法治水,只能收一时之效,一旦溃决,祸害更大。禹深入了解洪水的症结,把握规律,因应地势,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,既有效制服了水患,又引水灌溉农田得以水利,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化害为利的先河。不拘泥于一物、不墨守成规,大禹治水的实践培育着中华民族敢于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。

  纵观历史,从战国商鞅变法,到北宋王安石变法,再到明朝张居正变法,一直到改革开放,中华民族正是凭借创新求实精神,不断解决阻碍发展的问题,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活力。

 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。“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,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将改革进行到底。”2018年新年贺词中,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。而这40年来,绍兴抢抓改革开放机遇,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,绍兴从一个江南古城、资源小市迅速发展成为沿海经济社会繁荣发达的现代化城市,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未来,绍兴发展更需向“改革开放”要动力和活力。

  从大禹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

  大禹精神历久弥新,绍兴这座与大禹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,如何在当下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关键期,产业转型升级、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期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?

 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,绍兴无论从产业结构、创新动力上比较,还是从城市规模、区域优势上分析,绍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尚有许多短板制约。如何破解难题,突出重围,将一把并不出彩的牌,打出精彩,赢得喝彩。从大禹精神中汲取力量,可使绍兴创造奇迹、逆袭制胜,全面提升绍兴品质,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,为建设现代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。

  “善治越者,当以浚河为急”,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和大禹治水一脉相承的“五水共治”。最近,家住古城迎恩门畔的居民们发现,门口的下大路河变清了。去年,越城区开展了古城生态环境治理大会战,通过截污纳管、治危拆改、引水活水等多种方式推进治水,迎恩门断面水质成功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。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认为,弘扬大禹精神,推进“五水共治”,应以大禹因地制宜、疏堵结合为启发,当下应加快推进水治理各环节中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,应加强人、事、物各要素之间的协作融合,重现“河连路通,流畅水泽,景美人亲”的美丽水城坐标。

  今年的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创新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加强平安绍兴建设,推进社会治理创新。在诸暨枫桥镇,“发动和依靠群众,坚持矛盾不上交,就地解决,实现捕人少,治安好。”这条经验之所以仍为全国政法系统活学活用,因为它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各地的治安难题。这背后体现的,同样是那位栉风沐雨的治水英雄所总结出来的朴素哲理,“堵而抑之,不如疏而导之”。

  大道至简,常用常新。

  祭祀大禹,是因为崇敬,是为了铭记,更是为了传承。千百年来,血脉中流淌着大禹精神的绍兴人,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,弘扬着大禹精神,向他表达着最崇高的礼赞。读懂大禹精神,等于解开了绍兴之所以生机勃勃的密码。

 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